夯实"万兆基础"再上路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化初探

本报记者 徐马陵


救护车呼啸而来,患者被抬进急诊室,医护人员马上开始了紧张的抢救工作……这样的场景每一天都可以在医院看到。而为了保证在正确的时间,为患者提供准确、及时的治疗,许多医院正在开展信息化建设,希望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等应用,改善流程、提高医疗效率,进而提升患者的就医满意度。


"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软件系统的高效应用是要以硬件平台为基础。因此,我们将构建一个功能强大、可扩展性强的硬件和网络平台,夯实基础再继续上路。"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中心副主任李则河表示,选择与思科合作,打造万兆核心的网络系统,并部署无线网络,正是这一思路的体现。


从提升医疗效率起步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始建于1949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目前,医院年门诊量超过100万人次,年急诊量7万人次,年手术量4.2万例次,同时还承担着省内高干保健及外宾的诊疗任务,各项医疗指标居黑龙江全省之首。


"面对这种大规模的医疗需求,如果仍然按照以往手工处理的模式,显然医院已经很难满足。对此,医院一方面协调、提高医疗资源,另一方面则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医疗效率,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据介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从2002年起开始信息化建设,在院内建成了局域网,部署了服务器等各项硬件设施,同时在住院部的几个科室试点运行医院信息系统(HIS)。


李则河表示,按照医院的信息化总体规划,是要从最能提升医疗效率,进而提高患者满意度的环节开始建设,例如收费处、药房、检验部门,以及住院部的一些业务科室等。第二步再将信息化覆盖了门诊部门。


软件应用带来硬件要求

HIS系统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应用,让医院工作人员的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例如,收费部门实现了收费各环节的标准化、透明化,减少了漏洞;住院部的医护人员用计算机替代了手工流程,在查询病人资料、书写病历和医嘱、执行护理工作等方面更加方便、快捷;系统在眼科门诊的运行,也大大加快了患者就诊的进程,减少了候诊时间。


"这样的效果证明了我们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准确性,但同时随着系统复杂性的增加和病人就诊量的增加,这些软件系统的应用对硬件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则河说,由于医院每天的就诊人数非常多,原有的系统平台有些应接不暇,网络平台的改造势在必行。


新门诊楼用上"万兆核心"

2007年,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将建成一座高达24层的新门诊保健大楼,这一外在动力也让医院的网络平台改造计划顺利开展,新的万兆网络将覆盖整个医院。按照医院的长远发展要求,该网络不但要能满足现有应用的需求,还要能满足医院今后若干年间的发展需要,包括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PACS业务、无线网、IP电话、视频会议等所有方面的网络应用需求。


为此,医院选择了思科公司提供的"万兆"解决方案,包括万兆核心交换机,以及防火墙模块、入侵检测模块、MARS安全监控分析响应系统、网络分析模块等思科安全产品、思科无线设备,从而搭建一个安全、可靠、稳定的网络平台。


李则河介绍说,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对硬件、网络平台的最大要求就是稳定性,例如门诊系统最多只允许10分钟的停顿时间。"实际上,以前我们就采用了思科的网络设备,在运行过程中,这些设备非常稳定。"


同时,良好的售后服务也是李则河所看重的。"在之前合作这几年中,思科提供了让我们满意的售后服务,不仅定期进行设备维护,一旦出现问题,更是及时上门检修、排除故障。"


此外,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思科也凭借自身的经验给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一些可借鉴的方向和思路。"作为一个国际公司,他们在国内外也做过一些成功的医院案例,尽管可能需求不尽相同,但有些信息化建设,尤其是网络建设方面好的思路也给了很好参考。甚至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科不仅是我们的产品供应商,更是我们信息化建设的得力伙伴。"李则河如是说。


门诊就医一卡通行

2007年6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新门诊大楼正式启用,与此同时医院新的网络平台也已经部署完成,在门诊大楼中HIS系统也将得到全面应用。李则河表示,"实际上,此次就是将之前只在眼科门诊应用的HIS系统,扩展到门诊的各个部门。有了眼科的成功先例,再加上新网络平台的有效保障,将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真正实现规范医疗行为、方便患者就医等目标。"


据悉,目前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新门诊大楼中,每一个门诊医生都配备了一台电脑,所有操作都将在计算机上完成,取代了以往的手写处方等行为。同时,病人都会携带一张磁卡,其姓名、年龄、性别、各种检验检查结果等基本信息都可通过此卡查询;在每一个就诊环节,医生或工作人员都将借助读卡器直接读取病人的基本信息,这就省去了以往需要多次书写病人信息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医生在计算机上做出诊断时,也同时为患者建立了一份医疗档案,并存储在医院的数据库中,患者下次来就诊时就无须出示病历本,医生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调取患者的档案,了解其之前的病史和处理措施,这不仅将提高医生工作效率,也将增加医生诊治的准确率。


真正实现"临床"医疗

相比门诊大楼只是基于固定网络的HIS应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住院部将要更进一步--从有线网到无线网,医生的工作台也将从桌面延伸到床边。


据介绍,基于无线网络,医生可在病人床边实时查询各种病人的检验报告等全部医疗信息,根据病人的需要可实时通过手持终端开具医嘱或修改医嘱;相关部门可即时得到医嘱信息,医嘱执行的速度大大加快。同时,无线系统提供了手术安排、病人出入院通知等功能,当新病人办完入院手续时,系统即实时通知相关医生,使得医生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当病人的病情需要会诊时,医生可通过手持终端发送电子会诊单给其它相关科室,通过无线网络完成电子会诊预约。


而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可将采集到的病人生命体征数据通过手持终端实时地录入到系统中,不仅保证了病人信息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大大地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此外,基于无线网络,每个病人都将配备一个识别码,可实现病人从入院、治疗到出院全过程的身份确定,并在各个环节利用识别码对病人及药物进行验证,最大限度地保证配药等各环节的准确性,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培训和推广反复进行

目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新的网络平台已经投入运行,对全院HIS系统的应用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而谈到建设经验,李则河表示,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保证数据标准的一致性是两大成功要素。"我们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有足够保证,这也是由于院领导的倾力支持,现在医院信息中心的主任就是由院长直接兼任,很多时候他甚至直接来推动信息化建设。"同时,为了保证医院内各个业务系统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医院在每一个系统建设时都要求采用开放架构的产品,再留出标准的接口。"目前,医院内的各个系统都没有出现类似'信息孤岛'的问题。"


或许在建设中最大的问题来源于培训方面。李则河说,以门诊的应用为例,许多工作人员在电脑操作上很不熟练,甚至很多人不愿意改变以往的手工流程,这就要求系统上线前有足够的培训时间。对此,医院在培训方面采取了多种手段,反复推广:一是从2006年7月开始,开设多个轮次的专项培训班,让医院工作人员接触并反复联系电脑操作;二是从2006年12月开始,设置了全天候的专门培训教室,随时接待院内人员,并提供医疗就诊各个环节的模拟应用,医护人员可以亲身体验新的流程和操作;三是"以点带面"的方式,在每个科室选择熟悉电脑应用的医护人员,通过专门培训使其成为该科室内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可以及时为其同事解惑答疑,进而推进新系统和流程的应用。


电子病历循序渐进

据介绍,到2007年下半年,HIS系统将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得到全面应用,住院部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等在两年前已全面上线。对此,李则河表示,后续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一方面将放在医院OA系统上,通过规范办公流程,提升医院内的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则将逐步开展电子病历建设。


"现在,我们还没有开展电子病历的建设,一是因为周边环境还不成熟,例如在出现医疗纠纷时电子签名还无法具备法律效应,如果只是在计算机上写病历,然后再打印出来手写签名,那也并没有太多实效;二是因为电子病历需要基于比较成熟的信息化应用,只有当我们HIS系统应用比较好,基础比较扎实的时候再上电子病历才会由更好的效果。"李则河说,以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目前的状况,已经可以应用电子病历,但由于这一应用比较复杂,同时其他医院的电子病历试点也没有成功实例,因此医院决定慎重一些,继续做好HIS应用的基础,再考虑电子病历。


"实际上,无论是电子病历,还是网络平台,都体现了我们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原则--夯实基础再上路!"李则河这样总结。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