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 -- 浏览器迅速普及

教育科研网(CERNET)和公众多媒体信息网(ChinaNET)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虽然网络背后的基础建设不断地促使网络应用开始发生变化,但能够使互联网快速走进千家万户,离不开浏览器(browser)的发明。这项发明使互联网不再是少数技术狂热分子的专利,浏览器简单易用的特性,使得人们能够更轻松地使用互联网。现在的互联网上绝大多数功能都必须借助浏览器来完成。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浏览器技术也越来越强大,成为互联网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

呼之欲出 山雨欲来风满楼

在第一个浏览器出现之前,相关的技术准备已经在缓慢的发展过程中——相对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进程而言,浏览器出现之前的技术进程显得缓慢了一些,但它们无一不为未来互联网的腾飞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65年,超文本(Hypertext)的概念被泰德·尼尔森(Ted Nelson)提出来。由此设计出的Xanadu系统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超文本系统。超文本的另一位先驱都格斯·安格伯特(Douglas Englebart)也于1968年成功地演示了他的NLS系统,它是第一个交互式的多用户超文本系统。

早期的超文本系统只是非常简单的把文本功能进行扩展的思路和想法。在互联网尚未出现之前,这些构想更多的意义仅限于科学研究范畴,与将来要展开的广泛的实际应用相去甚远。在1970年代,网络应用的萌芽产生,1972年,Email和ftp被发明,前者成为互联网上最主要的通讯手段之一,目前,每天通过互联网发送的Email数目已经远远高于通过传统邮路递送的信件;后者虽然已经不再是最主要的互联网应用,但其仍然是网上文件传输的重要手段之一。

1982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已经可以预见将来的网络世界之美妙。这一年,“Internet”词汇被发明,它头一回出现在一些技术资料中,这预示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即将开始。

一朝出剑 加速互联网进程

1987年,互联网上的商用服务开始出现,当时只能提供简单的电子邮件、电子新闻服务,到1990年代,越来越多的商业性机构的加入,使得Internet的商业化进程迅速加快,商业化也使得互联网更快速地走向易用型、应用型。1989年,被称作万维网(world wide web)之父的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 Lee)建议开发“超文本系统”,这个系统可以使分散在各地的高能物理组织中的各研究小组能有效地共享信息,这一标准也使得网络上任何地方、任何类型的计算机,都能查看同样的文档;1990年底,这个被称为world wide web的项目初绽风采,并随之出现了一个行模式浏览器(www),它实现了使用超文本接入和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档等基本功能;
到1992年,www浏览器已经可以从FTP上下载,1993年,网络上已经出现了几十个Web服务器,而另一个浏览器Viola也已经开始流行。这些技术给了我们最初的基于鼠标和超文本系统的简单模型。

1993年,时年22岁的马克·安德里森(Mark Andreesen)与恩里克·比纳(Eric Bina)合作完成了Mosaic。这项发明使得马克·安德里森成为WEB发展史上声望仅次于蒂姆·伯纳斯·李的代表人物。Mosaic是世界上第一个能同时将图片与文本在一个窗口中显示的浏览器,这一成果,也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浏览器。在Mosaic被发明不到2年的时间里,这个浏览器通过FTP文件传输,总共被下载了超过200万份,统计数字显示,到2000年,也就是世界上第一个浏览器发明7年之后,美国有95%的公立学校都可以上网,年收入超过5000美元的家庭中,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也高达15%。

浏览器独创了超链接(hyperlink)规则,这种互联网独一无二的特性,引发了互联网的革命,浏览器的发明使得互联网以更加惊人的速度发展,互联网应用开始真正走入平民化时代。之后的电子商务、搜索引擎甚至远远早于浏览器出现的电子邮件等应用无不被浏览器的发明创意所影响。

浏览器的发明者马克·安德里森随后带着他的Mosaic创办了网景(Netscape)公司。网景不断推出功能更加大,也更为安全的浏览器,为新开展的互联网应用带来了可能。网景在当时占有了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其后,在互联网市场上慢了半拍的微软开始意识到互联网的无限商机,抓紧进行IE浏览器的开发工作。通过免费捆绑在操作系统上的销售方式,微软在几年内迅速打败了Netscape,1999年开始,微软成为了浏览器市场占有率的绝对霸主。思科是最早将WEB技术应用于商务行为中的公司,公司的管理人员登入思科网络,即可获得当前思科在全球的详细销售数字;思科公司也将Web技术扩展到与客户和供应商的交往之中,其在全球82%的服务通过网络即可完成,90%的销售均在网上实现。利用WEB技术,思科为业界竖立了电子商务应用的典范。

进入中国 改变网络进程

比较成熟的浏览器大规模进入中国之前,国内已经有少数先驱者开始了互联网应用的尝试。较早的,流传于一些拥有网络设备的科研院所的网络,仅仅能完成收发电子邮件和进行BBS讨论的功能。每个BBS站点的运作是相对独立的,所有BBS的用户必须向站长提出上站申请,然后由站长协调分配用户的上站时间。限于技术手段,当时的BBS讨论区也只能完成一对一的网上交流,即一个BBS同时只能有一位访客。限于网络速度以及上站软件的功能,当时的BBS讨论区是纯文本界面,即使有图型,也是由字符排列的简单图案。

即便是条件如此落后的BBS,也成为第一批网强爱好者热情追捧的对象。这种简陋的BBS甚至在2000年中国互联网热潮时,仍然在极小的群体里继续存在。

1993年,随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开通国内第一条Internet专线,中国第一个基于WEB界面的网站“中国之窗”走上互联网。其后,赢海威等一批商业WEB网站的建立,使更多中国人感受到了互联网的神奇。随着微软公司Windows 95操作系统的发布,基于WEB的IE浏览器也进入中国,早期的BBS站点逐渐被新出现的WEB站点所取代,互联网应用日益丰富。当然,随着浏览器的功能逐渐强大,动态网页等技术的出现,到1999年,网络浏览器已经成为上网浏览用户的必需。

现在,网络已经不再神秘,网络银行、电子政府、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这些应用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企业和机构已经将网络作为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把信息技术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来考量。

美国《商业周刊》说,“现在真正让Web焕发活力的,是它在提高生产率、节约成本和开辟新市场方面表现出的显著优势”,基于WEB技术所展开的应用也丰富多彩。音频、视频技术与WEB技术的结合,形成了诸如E-learning、视频点播、IP语音技术等丰富的应用,同时大幅降低了原先能实现这些应用所需的成本。微软、IBM、思科等互联网应用的推动者不断加强对WEB关键技术的改进,使之改变了人们工作、生活、学习、娱乐的方式。

返回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